一、抓住框架,定位考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以考试说明划定的范围为依托,有方向地进行复习。仔细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根据考试说明划定的范围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同时,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知识点考察方向的描述,了解历史学业考试识记、理解、运用等三个层次的考察要求,明白哪些知识是识记内容,那些是理解和运用范围的内容。掌握了这些,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了。
二、回归课本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梳理知识体系,狠抓薄弱环节。历史知识结构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反映了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联系性,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比如中 国近代史中,“国内阶级矛盾是如何向民族矛盾转化的”这条线索,可纵串成下列知识点:南昌、秋收、广州起 义-→三次反“围剿”→“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因此夯实基础,掌握和记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会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加快做题的速度。当然,一定要切忌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肤浅做法,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种历史现象都要层层不断地追究“为什么”,真正弄清楚其前因后果和本质特征。同时,每一考点,一般都有相应的题型;每一题型,都有相应的设题原则、方法和陷阱——当然也就暗含着某些破解技巧,解题关键在于切题,“有新意”不等于“瞎创新”,切题是硬道理。在最后复习阶段,通过讲解和训练,学生能对每一考点、每一题型进行解题技巧方面的梳理。中考命题的难度不会太大,基本史实的再现和主干知识的考察仍然是重点,中考即将来临,要求每位同学熟记知识要点,似乎较难,近几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我们发现题型比较稳定和规范,没有偏题和怪题。命题者思路清晰,大有回归课本的趋势。这就要求广大考生按照高考命题的要求,有选择地做一些模拟试题。对遇到的一些偏题怪题可以放弃,不予理会。把有限的时间放在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有关试题的训练上,真正做到事半功倍。所以,针对开卷考试特点,强化训练。在课堂上,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强化训练。若没有时间,就适当安排在课外练习,但练习题目要精选,要有代表性,且不宜过多。即根据教材目录和框架知识,精确定位考点、快速查找课本中相应内容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关注时政热点和周年纪念。中考命题不回避学生身边的生活及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如例如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首脑峰会的召开,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朝核,伊核问题;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中蕴涵的和谐思想;中美中日关系、台湾问题和经济全球化等,复习时应多留意。同时,时政热点和周年类问题的结合也会成为中考命题的侧重点。2007年需注意的周年纪念有:十月革命90周年1917年 ;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全民族抗战的开始70周年(193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60周年(194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0周年(1997年)等。<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function ImgZoom(Id)//重新设置图片大小 防止撑破表格{var w = $(Id).width;var m = 700;if(w < m){return;}else{var h = $(Id).height;$(Id).height = parseInt(h*m/w);$(Id).width = m;}}window.onload = function(){var Imgs = $("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var i=0;fo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