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中考试题特征和2006年的命题趋向
2006年考查的内容要注意体现新课程理念,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命题。试题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注意充分挖掘客观化试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防止仅仅考查学生的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能力。主观性试题要发挥其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优势,适当加强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试卷结构
试题内容仍然包括三大块:语言积累及应用、阅读(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写作。
语言积累及运用在近年各地考试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新《课程标准》对语言积累有明确要求。但纯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已受到明显限制。从2005年各地中考试卷来看,基础知识题考查形式已有不少改变,其主要特点是更注重灵活性与应用性。
阅读分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部分。
文言文阅读整体趋势是分量逐年增加,难度逐年加大,这是因为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显的文言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课改教材中也大量地增加了文言文阅读的篇目。但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的命题原则不会变。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句子的理解翻译、基本内容的理解领悟、古诗词的简单理解鉴赏等。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般课内与课外并重,课内材料的考查以理解领悟为主,课外材料考查以文言基础知识为主,是课内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005年各地中考中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题明显增多,这就增大了考生的阅读量,对考生综合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这一变化必须引起重视。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的“重头戏”,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理解领悟能力。近几年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试题越来越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预计2006年也将如此。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一般都选自课外,文体有说明文、记叙文、散文、小说等,选文均文质兼美。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能力的运用,考查内容有词句理解、结构分析、文意把握、作品鉴赏、内容探究、个人感受、联系实际等,其题型将更加丰富,除简答题、分析题、概括题、鉴赏题、阐述题等传统的题型外,近几年出现的图表题、材料链接题等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将继续受到关注。
写作题将会更贴近当代生活和初中学生的实际,一般不会设置审题障碍,不会限制文体(有些地区诗歌除外,体裁不限)。从命题的内容上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美德、体现理性思考和人文特色。有的地区明确要求叙说真实故事,写出真情实感,切忌假大空。因此,考生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使自己的作文内容鲜活。从文体上说,“文体不限”,指的是不限制用哪一种文体,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但并不是不要文体,如果写出的文章不伦不类,既讲不清道理,又写不清故事,影响了内容的表达,则是不可取的。此外,书写工整也非常重要,从各地作文评分标准来看,书写往往占4—5分,但字迹潦草带给作文的损失远不止4—5分,因为各地老师阅卷时,对无法看清的作文,评分都是同类中最低的。
二、热点内容
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体现课程改革方向的内容成为考试热点,对此,考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综合实践活动
顺应《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少课改教材都将语文实践活动收入教材中,这一类试题进入中考也成了必然趋势。2005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出现了许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类的好试题,内容有写公益广告、设计栏目、提建议、推广普通话、采访等,有的地区还根据地区特点,体现地方文化色彩。
2、文学名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7—9年级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让学生走近名著,让名著走近学生,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近两三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里出现了许多有关名著的题目。
可以看出,对名著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是读一下名著导读,已经远远不够了。
3、诗词鉴赏
有关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一般有这样几个方面:划分诗句节奏、分析诗歌内容、欣赏诗词语言及艺术特色、感悟诗词意境、比较诗词异同等。
虽然,现在各地诗词鉴赏考查的内容及形式有较大的不同,但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重视诗词鉴赏了。
4、口语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口语交际”的内容也逐渐进入课改教材。而“口语交际”题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2005年中考,大部分省市都考查到了这一内容,有的地区采用听录音形式,更多地区则是阅读有关材料后依据语境按要求说话,或按情境写出有关人物的语言、写出人物语言的内涵等。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考语文考查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
5、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近两年,中考试卷中文化类试题纷纷登场,2005年的文化类试题涉及范围广泛,既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传统内容,又有网络、短信等新潮内容,且分布在试卷各个部分,应引起广大考生足够的重视。
文化类试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热情,今年仍会是一个热点。
6、新闻的时事
2005年中考,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将时事材料引入了考题。日本申请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台湾问题、海啸,雅典奥运会,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伊拉克战争等等。
新闻时事类题目与《语文课程标准》“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的要求相一致,且考查形式灵活多变,考生们不可掉以轻心。
7、图画表格
近两年里,读图画表格类题目也成了一个热点,所读之图或为漫画,或为某种图标,表格一般要能表现出某种规律。考查方式主要有拟写标题、介绍图画、解释内涵、寻找规律、撰写标语等。
这类试题解法往往具有探究性,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倍受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三、题型特点
近年来中考语文在题型上作了较大的改革,试题现在基本上以主观性的试题为主,像简答题、分析题、概括题、鉴赏题、阐述题、写作题等等,尽量少用甚至彻底不用客观性的选择题。题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探究性、综合性
探究性指的是科学探究能力,体现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它包括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倡,对美好感情的体味,对新闻时事的看法等。有的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考查,但大多数还是融合在阅读题中,让考生从阅读材料延伸到现实生活,就文章与另外的相关材料进行探究。综合性一方面表现在语文学科内的综合,如在一道试题中,涉及的语文知识及能力可能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语文试题的综合性还表现在语文与政治、历史、科学等学科的相互融合。研究性、综合性试题将给予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2、开放性、创新性
开放性是近年中考语文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就在于多方向的解题思路和多元化的正确答案。开放性试题就要求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创新,能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对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受太多的限制,可以发表自己独到的、与众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创新的解答和表述。
3、运用性、实践性
语文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时代生活联系紧密。语言的考查注重其运用性、实践性,正是体现了语言的这一特点。
综上所述,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将会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给全体考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才华的广阔舞台。
二、2006年中考复习意见
(一)语文
1、关于试题的整体格局
本着稳中求变的原则,我省2006年语文中考题在题量、试卷长度、测试方式以及“语言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写作与表达”这三大板块的整体格局上会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还会有一些稳定性因素,如重视积累、重视文章的整体感知和文学欣赏、重视语文的基础性、重视试题的开放性和鼓励创新等,再如题型以主观表述题为主,阅读材料以课外为主,默写背诵以古诗文为主等等,这些都作为稳定性因素,体现在我省2006年的中考语文命题中。
针对于此,我们在学习和复习中就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重视语文“双基”的掌握,不搞题海战术,不钻研偏题、怪题,不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平常的读写练习中,注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掌握词语,积淀语料;在对文章的具体阅读中感知、理解、思考和联想;在与生活的联系中具体地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全面地提高语文素养。
2、关于语言积累与运用
在这一板块中,古诗文的积累、默写仍是重头。因为学习语文,语料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新大纲也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各地中考试题来看,这一部分比重都很大。因此,它应该成为我们重视的一块。
那么,应积累背诵些什么呢?依据就是新大纲后面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所以,我们应尽量把这些推荐背诵的篇目背下来,尤其是过去教材中没有的新篇目(2004年和2005年中考,全国各省、市背诵大多数考的都是新篇目),即使不能全背下来,也要挑出其中的重点段落或名言警句背会。同时还应注意理解性地背诵。还可用归类法,这样记得牢一些,也更灵活。例如:古诗中带“日”的诗句,带“月”的诗句,带“风”“雨”“霜”“雪”“花”“鸟”的诗句,等等。又如:写友情的诗句,写亲情的诗句,写离别的诗句,等等。再如,表现色彩强烈对比的古诗句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纷纷暮雪下辕下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等等。从2005年全国中考试题看,理解性背诵的分值明显加大。而尤其应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背诵默写的题目出现得越来越多,2005年很多省市都出了这一类默写题目。
除去默写背诵,这一板块中还有语言的运用。根据新大纲精神,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对这一精神的理解应该是:不从名词术语的角度考查,而不是一点不涉及。因为语文学习学的就是咬文嚼字、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如果凡涉及语法修辞的都不考,那语文还能剩下什么呢?所以中考不会考查语法修辞的名词术语,但会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考查。如仿写句式多有修辞要求和语言结构形式上的要求。文体常识也一样。因为大纲要求要在阅读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要能整体感知课文,领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和课文内容及思路。不同文体的文章,其思路及语言风格也不一样。如说明文讲究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按什么说明顺序去说明对象征特;记叙文讲究具体、生动、形象地写人和记事;议论文讲究论点、论据、论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不可能不涉及一点文体方面的内容,只不过都是结合具体语言材料进行感知、理解、分析、体验,而不是单纯从记忆角度考查文体常识。
在这部分内容中,“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不求知识的覆盖率,只求精要、好懂、有用”。这是总的精神。
所以,我们应该着重抓住这样几点:汉语拼音、汉字书写,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词的褒贬色彩,成语运用,修改错字、仿写句式,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文学文体常识,口语交际,筛选、概括信息等有三点需要注意:
1)新大纲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注意联系生活、学以致用”的思想就会在命题中体现出来。
2)口语交际也是新大纲强调的,也应予以重视。
3)课外活动、学科交叉、拓宽学习渠道等,这些都是新大纲要求的,在命题中或许也会有所体现。当然无论如何拓宽,其出发点和归宿都会落在语文能力的考查上,要有语文的味道。
3、关于阅读理解
在这一板块中,可能仍会是由几个选文构成。文章选材重视完整性,以便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重视价值取向,能使考生通过阅读语言材料受到感染、启迪,获得真、善、美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又具有时代感,在语言方面又有品味的价值,长短适中,这一类文章可选性较强。
从选材范来看,现代文阅读仍会全部出自课外,文言文的命题,以往局限于基本篇目,从新大纲取消基本篇目以后,不再有此限制。近年来已有外省、市把文言文向课外材料迁移,或至少是一段课内、一段课外。
现在取消了基本篇目,我省文言文会从哪儿取材呢?考虑到大纲对初中文言文的要求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所以,既然新教材中的文言文已增添了不少新篇目,那么即便从课内选材,也有不少新鲜材料,不一定非从课外出。所以预测文言文出自课内,且出自新篇目的可能性较大一些。如果出自课外,也会在推荐篇目中。例如2003年我省统招题就选了《五柳先生传》。2004年考了比较阅读,比较《隆中对》和《出师表》中的两段文字。虽然《隆中对》不在推荐篇目中,却是课内的新课文。
当然,由于第一批省级实验区的老考生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公平考试竞争,在选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找三种教材共有的篇目。总之,这一类的开放题经常可能会有一些文学文化常识题,从阅读材料中扩展出去,广泛联系与它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如与文章有关的诗文、典故、作家作品,文中人物的历史地位及相应的历史文化成就等,再就是由文中人物或故事所演化出来的语言现象,如成语、俗语、歇后语等。
现代文的阅读材料会全部取自课外,或两篇或三篇,视材料长短而定。考查的内容重点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领悟能力,题目不会太繁琐,主要结合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的不同而定题目。如记叙文主要考查文章主题、主要内容、记事的要考查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发生发展的过程,写人的要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等命题,此外还要注意描写方法,注意环境气氛对表现主题或人物心情的作用,文章的前后照应、线索、结构,语言含义的理解与品味等等。说明文主要考查对说明对象、主要内容和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还考查学生筛选及概括信息的能力。议论性文章主要考查论点、论据、论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来命题。
在这一板块中,应特别注意开放性试题。开放笥试题答案不大限定,主要考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开放试题的命制多种多样,从近几年来各省、市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看、主要从以下几种角度命制:
①仿写句式。要求依照选文中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形式再补写句子,或另外仿写。前者要求与选文前后内容相照应和衔接,浑然而成一体,后者则要单纯得多,只写对了句子就行,不必管其他。
②谈感受。要求考生对选文阅读后谈感受,或对整篇文章谈感受与体会,或对文中某一段或某一句甚至某一词语谈体会,或对文中某一现象、观点、人物等谈感受。
③语言积累。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积累情况。
④想像类。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选文中具体语言环境,展开想象,回答问题。
⑤补充例句或例证。
⑥质疑、评价、赏析类。要求考生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或观点,提出质疑或评价或赏析理解。
⑦提建议。
4、关于作文表达
教育部关于中考的《指导意见》要求中考作文考查“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新大纲也提出:要运用联想或想像,丰富表达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中考中还要渗透新课程精神。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要求学生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
根据这些精神,2006年我省中考的写作命题仍然会以话题作文为主,根据提示的范围或材料,由考生自主拟题,自选文体,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有创意的写作表达。但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多选择权,改变单调的模式化倾向,还会出一道非话题作文题,以供学生自主选择。
为减轻学生负担,小作文可能仍然不考,大作文增大了选择性,由考生从多个作文题中任选一题,这样可能更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选择范围大了,那我们平时写作练习应注意什么呢?我们认为,不要把精力放在对话题的猜测的,而应把重点放在思维的开阔和延伸训练上。碰上一个话题,想一想都能从哪些角度来拓展丰富?再就是要训练如何拟题。只要思维开阔了,方式转变了,即使碰上自己不熟悉的话题,也会巧妙地选择一个突破口,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入手写作,从而扣住话题。
写作时还要特别注意,要写出个性,写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近年来的中考情况看,作文分值不断向有创意的作文倾斜,有的还有附加分。
综上观之,只要我们在学习和复习语文中,注意联系生活,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加强语文的基本素养,我们的语文中考成绩就不愁上不去!
5.拟订合理的复习计划。第一步,纵向复习。初中三年所学的内容有哪些?回头看看,梳理一下,分册过一遍,以使自己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第二步,横向复习。每一册书都有一个侧重点,六册书的知识点比较分散,需要分类进行整理,作横向的归纳。第三步,综合复习。在对有关知识点进行了纵向、横向的复习之后,结合最新考试信息,做一定量的相关试题,以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增加实践经验。考试的形式注重能力的考查,考试所用的材料(尤其是阅读题的材料)多来自课外,但是,考试的内容一定是在《大纲》要求的范围以内的,考查的知识点也是课内所学过、练过的,即所谓“材料在课外,考点在课内”。反对脱离教材,盲目去做无数试题的复习方法,提倡扎实有效、务实创新的复习安排。
6.认真进行语言积累,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语言积累不仅指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也包括词语的积累、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复习中,首先要背会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包括句、段、篇,而且要做到不写错别字,不用错标点符号。仅此还不够,还要阅读大纲中要求阅读的课外读物,并有意识地进行资料卡片的制作和名言名句以及词语的收集。除此之外,在日常的阅读中,对课外一些常见的诗文名句也要注意积累和摘抄。需要指出的是,对名句的积累学习,要能够理解其意思,并准确得体地符合语境的运用。还能运用归类的方法,将积累的名句进行梳理,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比如同为描写月亮的诗句,同是写春景的诗句,都含有“山”的诗句,都表达了思乡情怀的诗句等。词语的积累,还包括常见的成语、同义词和反义词。在积累的同时,要掌握其运用的规律,如语言环境、褒贬色彩等。
语言运用的考查,它的涉及范围广,包括语音、汉字、语法、修辞、课外阅读等等。语音的考查,一般是结合语境要求给易读错的字准确地注音,包括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在方言中分不清前后鼻韵母和部分声母的字,常用字是考查的范围;汉字的考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修改错别字,二是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语法和修辞根据大纲和课标的要求,不列入考试范围,但是应该明白,从运用的角度考查则是可以的,比如修改病句,它考查的是语法的规律,而不是名词术语;修辞的考查更为普遍,自然也不是考查对修辞格的辨析,而是考查句子的仿写、对仗,以及消极修辞中的简明、连贯、得体。表现在试题中有:比喻句的仿写、排比句的填写和对偶句的改写或对句,口语交际中的根据情境进行对话等。比喻句的仿写,一般不会有什么难度,但如果是修辞方法的连用或兼用,就要考虑其先后句子的内在联系,以达到不仅“形似”,而且要“神似”;排比句的填写,要遵循“连贯”的原则,要使填写或续写的句子,与前面或后面的句子内容上、形式上保持一致;对偶句的考查,因为其属于传统的一种学习方法,近几年受到青睐,在试卷中比较常见,它的考查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给出上句或下句,让对仗;二是修改其中不属于对偶句的一句,使之对仗工整;三是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对偶句的编写。这三种,后一种难度较大,要求对材料真正的理解,第一种也比较难,应根据所给句子的组成成分——词语进行有意味的对答,包括词性,内容、意义等。当然,更奏效的方法还是平时多读诗词,多积累,读中形成语感,读中学会方法。
常见的语言运用题还有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广告语,结合表格复述其内容,给报纸设计相关栏目,对有关生活现象进行评点,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等等。这些题型都非常灵活,训练时不得偏废。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试题,因为其具有内容的包容性,知识的综合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可能在试题中不断出现,很值得我们关注。
7.根据新大纲新课标的精神,认真进行阅读迁移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对现代文阅读材料的要求是以课外文章为主,很明显,现代文阅读应该主要考查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在复习中,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一要选择好阅读材料。即既有三大实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还要有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内容自然要选好的,语言文字好,思想内容好,文化内涵深,说明文要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篇幅也要一般在1000字到1500字之间。二要注重整体理解感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思想要能够准确把握,要理解其形象的意义。这是阅读文章的要点,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正确掌握解答其他题目的钥匙。三是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这是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探求的重要方面,也是掌握文章中心和重点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四是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有时候,看起来很普通,很平实,但只要认真思考,却发现其有十分深刻的内涵。要探讨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常常在我们理解了一个词语或一个重要句子之后。因此,复习中,要努力锻炼我们发现和理解这类词语和句子的能力。五是能够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一般是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我们既可以采用正常的思维方式解答,也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类题的答案一般也是不固定的,但必须有道理,有一定说服力。文言文阅读材料,主要来自课内,这些材料都是浅易的,好理解的。题目的设计不仅有文言文考查特有的通假字、句子翻译,还有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还有与现代文相同的考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开放性试题。因为,注重了古诗文积累,学生的理解力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文言文阅读难度加大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还需要强调的是,对新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目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其主要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性格,精彩片段等,这可以说是“拓展性阅读”的范围。对古代诗歌的欣赏,既有通过选择题考查的,也有用简答题让直接欣赏的,还有运用比较阅读方法与文言散文一起欣赏的。这类题难度不大,但平时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可能会对答题产生影响。
另外,要做学习和考试的主人,不能只满足于“我做对了”几道题,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考试,把握命题思路和趋向。具体做法是:拿到一个阅读题,不要急于去做别人给你出下的试题,而是先自己设计一套试题,然后再与阅读语段原来的命题作比较,看你是否抓住了命题方向。抓住了命题方向,你就不再只是一个做题的“机器”,而成为了中考改革的参与者和主宰者,牢牢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8.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中考作文,是占有分值最高的一道主观性试题,复习中,我们一要把握作文命题特点,二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根据这些年的中考作文,大致以没有审题障碍和材料限制的话题作文为主,其次为限制较小的半命题作文,最后才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从写作范围看,更加贴近生活和时代的实际。复习中,要尽可能选择鲜活的材料,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独特的艺术个性,不能照抄类似的文章,也不能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在复习中要命制有特色的题目,做好学生写作前的启发和诱导工作,以调动其积累,激活其思维。还需要指出的是,话题作文,仅仅是提供了写作的范围,与材料作文不同,文章不一定要把引出话题的材料作为议论文的观点或论据。否则,会限制写作的思路。再一点,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十分注意表达正确的观点,健康的内容。这也是培养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的途径。